2010-09-20 13:50:51 珍珠(浙江省杭州市)
低碳建筑本身的成本,会不会更高,这笔帐怎么算?请专家明示。
2010-09-20 13:47:51 啦(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哪里有低碳建筑啊,点个名给咱认识一下。
2010-09-20 13:40:04 真真(浙江省杭州市)
与绿色住宅相比,低碳住宅更偏重于强调能耗带来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怎样计算一幢建筑的碳排放呢?
2010-09-20 13:32:28 波波(浙江省杭州市)
低碳这个主题好
2010-09-16 15:22:12 杭州网网友(浙江省杭州市)
低炭生活,从每个人做起
2010-09-15 15:24:52 HONDA(浙江省杭州市)
建议政府加大网络和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减少纸张以及交通设备的投入。
2010-09-15 15:22:11 HONDA(浙江省杭州市)
建议政府加大低能耗的发电站,减少因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
2010-09-15 15:19:36 HONDA(浙江省杭州市)
建议各个单位实行低碳奖励制度,对长期不开车或少开车的人员给以一定的奖励。
2010-09-15 15:17:16 HONDA(浙江省杭州市)
建议政府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完善电动汽车的充电站。
2010-09-15 15:03:55 民进浙江(浙江省杭州市)
(三)依靠技术进步、政策法律、市场机制“三驾马车”合力驱动低碳城市建设
发展低碳城市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企业。重点是解决存量方面的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建筑。可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开发绿色建筑,创造低碳居住空间。与常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三是公交系统。公交的能耗很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如探索城市十字路口“绿波智能交通灯”技术,创建“低碳”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公交系统的更新换代,严格控制高油耗、高污染机动车从事营运,实现全面绿色低碳化;在交通系统普及LED节能灯,实现绿色照明。四是家庭。家庭是能源消耗的基本单元,节能潜力很大,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在社区肉大力推广半导体绿色照明技术,目前城市社区内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的范围很小,家庭中使用该技术照明的几乎没有,大部分店面的广告牌采用的也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日光灯照明。2、推广家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等一些落后的照明设备。据调查,目前杭州市居民家庭中78.5%的家庭已经部分使用节能灯,只有17.3%的家庭全部使用节能灯,还有一部分居民家庭仍然使用一些较为落后的照明设备,因此,节能灯的推广十分必要0 3、大力推广节能的家用电器,合理使用现有的家用电器。4、认真落实“阳光屋顶计划”,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建设,要重成本,成规模,出效益,切切实实利用好这一新能源。当然,要推动这四个层面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法规和市场的支持,“三驾马车”对于确保低碳城市的建设必不可少。
2010-09-15 15:03:30 民进浙江(浙江省杭州市)
(二)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普通公众“四位一体”全方位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四位一体”即应该做好:(1)政府在提高公众“低碳”认知时加大低碳生活的监督力度,不断地完善“低碳”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制度体系,以引导公众合理消费;(2)企业应制定减排规划,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加对低碳产品研发的投入,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产品、LED半导体节能灯等低碳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3)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更大程度地扩大“低碳”宣传的范围;(4)社会普通公众继续皮挥自身的巨大作用,要不断学习“低碳”方面的相关的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对“低碳”的认知程度。市民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是推动建立低碳模式的重要力量,当前培养市民的低碳等环保意识迫在眉睫。目前市民对于“低碳生活”的了解状况并不十分乐观,建议把“低碳”消费观念的推广作为提高市民对“低碳”认知的宣传内容。针对市民获得“低碳”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的现状,建议进一步扩宽市民获得“低碳”相关知识的渠道,而且重点推广诸如互联网等普及率高且成本较低的渠道,发掘新型的传播渠道。专家培训、开办展览等渠道虽然推行的成本较高,但由于其传播的准确率较高,也应该适当推行及推广。
2010-09-15 15:03:10 民进浙江(浙江省杭州市)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低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规划,从规划源头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概念的提出与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次飞跃和进步,是生存发展观念的一大转变。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人们对低碳的认识还不够明确,缺乏对低碳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整体把握。为此,在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我们要树立一种机遇意识,迎接低碳经济的挑战。建议省政府成立低碳经济发展办公室,尽快组织戏略研究,把握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战略定位,将发展低碳,尤其是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政府规划,制定出发展低碳的“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并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政府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发展蓝图,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个角度,推进实施城市“内涵式发展”模式,从规划源头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2010-09-15 15:00:36 乐乐(浙江省杭州市)
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从普通市民来看,参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倡导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反对浪费,鄙视奢侈的现代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珍惜能源,物尽其用,少用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商品,尽量减少消费品的不必要替换。提倡物品的重复使用,积极采用“低碳产品”;自觉施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严格制止废弃物的违规排放;自觉参与循环社会建设,对高耗能、高排污等不良社会现象积极加以监督与制止。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应在这项活动中要做出表率,从而推动全社会的“低碳或零碳排放”运动。(
2010-09-15 15:00:00 在路上(浙江省杭州市)
打造若干低碳社区。
应规划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深圳建设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倡导“非机动化”出行,限制机动车在小区内行驶,小区道路网络应设计为鼓励步行,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和距离,节约能源;要降低社区公共设施的能耗与废弃物排放,积极组织社区“跳蚤市场”,建设节约社区、清洁社区;倡导对社区废弃物实行严格的分类处理,监督制止生活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违规排放。
2010-09-15 14:58:16 哈哈镜(浙江省杭州市)
要鼓励发展低碳交通。
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动态管理方面,应通过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地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建设应主动创造便于市民步行或依靠自行车出行的条件。要加大公交投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强力推进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借鉴发达国家“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做法,到2012年,要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中心区域的用车停车成本。同时,要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LPG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并加速淘汰旧车辆,鼓励以旧换新。
2010-09-15 14:56:46 米勒(浙江省杭州市)
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市场交易制度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创举,也是各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个重要经济政策。应充分利用杭州的自然优势,采用市场手段建立碳交易平台,搭建起一个国内各省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进而吸引世界范围内的碳交易在杭州进行。
2010-09-15 14:55:34 peter(浙江省杭州市)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杭州宜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发展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将低碳战略全面融入“十二五”规划,并把低碳标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针和衡量尺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到2020年,将杭州的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到65-70%。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由一般以加工业为主向以研发设计产业集群为主的升级转型,向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生产服务一体化。政府层面还应加强公众对于气候变化认知度,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
2010-09-15 14:53:08 文人(浙江省杭州市)
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筑布局真正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效率。
2010-09-15 14:48:13 娜丽(浙江省杭州市)
要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
对于大城市,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公共交通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从而使得能源利用得到整合。
2010-09-15 14:46:24 一声叹息(浙江省杭州市)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造城运动”。
在以“低碳”名义的新城市运动中,目标应该是又好又快,但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快’放在了首位。这样的发展心态并无益处,部分地区主张“大项目快上马”,表现是动辄“数平方公里大园区,计划3~5年建成,按照这个速度,设计的时间周期怎么办?施工周期怎么办?
缺乏缜密的规划,建设是粗糙的,一旦不可持续,反而造成大量浪费。把‘好’放在前面,一定要给足够的时间。